畢世祥(右一)在白玉縣河坡鄉開展政策宣講 (資料照片)畢世祥在第十三屆中國西部博覽會新聞發佈會現場 (資料照片)他是個藏族漢子,30多年都在高寒缺氧的藏區為父老鄉親服務。
   他是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、宣傳部長,川西甘孜15.3萬平方公里,他跑遍了18個縣325個鄉鎮,每年至少有5個月在基層。“不接地氣,說話沒底氣”,是他的名言。
   在百姓眼中,他是個時常走動的親戚;在親人眼中,他總那麼忙;在同學朋友眼中,他有些不近情面,但都知道,他是個好人。
   他叫畢世祥。2013年12月16日,在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爾寺山時車輛在冰雪路上側翻墜崖,他因公殉職。生命永遠停在了53歲。一個村主任評價他時說——
   64歲的藏族阿媽洛如老人捻動著手中的念珠,乾裂的嘴唇囁嚅有聲。她在念誦“唵嘛呢叭咪吽”。
   這句六字真言她不知念了多少遍,仿佛只有一刻不停地念誦,才能慰藉心中的悲傷和思念。她是在為一個人祈禱。
   此人與她非親非故,卻讓這位無依無靠的五保戶老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。幾年來,他時常來看她,送給她暖和的棉被,掏自己的腰包給她錢,還答應過她,今年,要給她蓋一間遮風避雨的小房子。
   只可惜,這個人永遠不能再來。幾個月前的一場車禍,奪去了他的生命。
   老阿媽念叨著他的名字——畢世祥。
  他倒在雪山之巔
   “我們工作就是這樣,不能說冰天雪地就不去嘛”
   突如其來的車禍發生在2013年12月16日上午9時50分。很快,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社保局局長陳代康接到一個來電。電話那頭焦急地說,畢部長出車禍了,你知道麽!
   陳代康“嗡”地一下頭就大了,他趕緊向120急救中心詢問,聽說救護車已經去了,“正在搶救”。
   他也急忙往90公裡外的事發地趕——318國道康定縣境內的高爾寺山,海拔4412米。那天雪非常大,此時此地出車禍,凶多吉少。
   “畢部長”是甘孜州委常委、宣傳部長畢世祥,和陳代康是一二十年的老朋友了。前一天星期天,晚飯時分,畢世祥打來電話,說是從成都出差剛回來,問他吃飯沒。
   陳代康知道這必定是嫂子出差了,就在家裡做了一些菜,還把酒拿出來。幾人邊喝邊聊,陳代康喊大他3歲的畢世祥“畢大哥”,說幾時見過你在康定安穩地待著,工作莫要太辛苦了,今晚多喝幾杯吧。
   畢世祥呵呵笑著回應,今天不能耍久了哈,明天一早要去雅江縣和新龍縣,去遲了誤事。陳代康說,天寒地凍的,翻山讓人操心吶。畢世祥說,我們工作就是這樣,不能說冰天雪地就不去嘛。陳代康知道這位老哥的性格,也就不再勸說,不到12點,大家散了。
   誰承想,十個小時後,再見畢世祥,已是另一番模樣。
   厚厚的冰雪覆蓋在坑坑窪窪的國道上,那輛白色的越野車從道旁墜入100多米的懸崖下,車體扭曲得不成樣子,玻璃全都撞得粉碎。
   “畢大哥靜靜地躺著,致命傷在右胸口……他已經走了,面容沒有一點痛苦的表情。”司機和同車的甘孜州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曠偉都受了傷。
   眾人把畢世祥的遺體抬到附近一家衛生院,陳代康幾人為他洗了,又用白布包好,“平時他很註意儀錶的,給他把頭髮也梳攏了……”
  “親人”的懷念
   他那些暖人的話,聽到就忘不掉了
   “畢部長走了!”
   扎西澤仁不能相信。一年多以前,畢世祥到他們村子來,與6戶群眾“結對認親”。身為白玉縣河坡鄉先鋒村村支書的扎西澤仁記得,他帶著微笑,沒有一點官架子,一進村子就用藏語說,“我是和你們認親戚來了,家裡都還好吧,生活過得好嗎,有什麼困難麽。我來認門,好方便下次能找到親戚的家門。”
   他那些暖人的話,聽到就忘不掉了。
   村主任根秋絨布只要提到“畢世祥”幾個字,就兀自立在人群中掩面而泣。根秋說,他常常來看我們,送給我們茶、鹽、清油、棉被,他是我們整個村子的親戚。
   石渠縣覺悟寺四郎生根活佛深感痛惜,活佛與一同閉關的30名僧侶為畢世祥誦經祈福。多年前,覺悟寺大殿年久失修,影響僧眾起居安全,畢世祥聞聽專程查看,最終大殿得以修繕。
   就像五保戶洛如老人那樣,很多人點起長明的酥油燈,撥動不息的轉經筒,至今每日祈福,向這個親戚獻上敬意。
   白玉縣沙馬鄉布格村的珍措也在這麼做。她家很窮,幾年前,“那個高個子的大官”來看她,還從自己衣袋里掏出一千元錢,說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心意,你買些吃的,下次我還會來看你。可是“這麼好的人就這樣走了”。
   提到畢世祥時,白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松吉尼瑪的淚水沒能忍住。他每每在路上看到有“7”字的車牌,就會想起畢世祥。“他的車,是17號。”
  生在藏區,奉獻藏區
  他不僅精通藏漢英語,還是個能幹的人
   畢世祥的老家在甘孜州丹巴縣東谷鄉東馬村。在初中同級、高中同桌的老同學夏丹勇眼裡,畢世祥是個“見馬路上有石頭,都會撿了扔到一邊,說那樣不安全”的人。
   1978年,畢世祥以丹巴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,考入西南民族學院政史系。畢業後,他要求回家鄉工作。30多年來,他當過團委書記、縣委宣傳部部長、縣委副書記、州外貿局副局長、州旅游局局長、副州長,直至州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。
   人們都說他是個有才、能幹的人。2004年,甘孜舉辦了一次康巴國際旅游研討會,時任旅游局長的畢世祥開場用英語演講,語驚四座。
   幾年後,畢世祥從旅游局調任副州長,叮囑同事張建國把他訂閱的中國日報英文版轉過來。張建國一愣,以前從未聽說過有誰訂過英文書報,這在州政府還是頭一遭。
   精通幾門語言,畢世祥不覺得有什麼。他經常騎著馬兒漫山遍野地跑,考察怎樣開拓旅游市場,人們一度戲稱他為“馬背上的局長”。
   而今,前往甘孜的旅游者越來越多,“東部貢嘎山旅游圈、南部香格裡拉生態旅游區、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區”,康定木格措、瀘定海螺溝、稻城亞丁、丹巴美人谷,這些生態文化景區在旅游市場後來居上,少不了畢世祥的一份功勞。
   當年,稻城縣準備修建一條公路,一來改善深山百姓出行難,二來打通景區公路方便迎客。畢世祥急了,以旅游局長的身份趕到稻城交換意見,急切地表示,一旦盲目修路,將可能對亞丁景區造成不可輓回的破壞。最終的整體規劃佈局保住了被譽為“藍色星球上最後一片凈土”的香格裡拉之魂。
  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遠見和能幹。早在幾年前,畢世祥任州外貿局副局長時,甘孜沒有一家外貿出口企業,自營出口和對外貿易為零。為了實現突破,他去日本考察市場,聯繫洽談,簽署訂單,終於使甘孜的松茸立足國際市場。
  在路上,去基層,是他的家常便飯
   他的名言——我們要沉下去。不去基層,不接地氣,不聯繫群眾,我的想法和判斷就沒了底氣
   2014年3月21日至26日。華商報記者踏上甘孜高原,追訪畢世祥的足跡。幾天時間,往複翻越折多山、昌台山、卓達拉山和橡皮山4座雪山,行程3000公里。
   可這不過是一次只有短短幾天的體驗。甘孜州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曠偉,已經記不清他與畢世祥的出差次數了。“在路上,到基層去,一走好幾天,是畢部長的家常便飯。”海拔4200米的石渠縣,距離甘孜州首府康定縣700公里,是畢世祥的聯繫點,他每年都要跑石渠縣幾趟,往往是凌晨五點出發,一天趕到。2010年4月,青海玉樹發生7.1級地震,毗鄰的石渠縣受災嚴重。這一年,畢世祥往返石渠17趟。
   白玉縣山岩鄉距縣城158公里,到鄉政府所在地要翻越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,冬季大雪封路,有時要用炸葯炸開冰層,夏雨時常垮塌,往往得繞道步行。曠偉問過他,有些地方去過很多次了,恐怕比當地人還要清楚那裡的情況,還去嗎?
   畢世祥說,我們要沉下去。不去基層,不接地氣,我們的想法和判斷就沒了底氣。
   畢世祥去世後,人們在他的辦公室發現一張甘孜州地圖,他去過的鄉鎮村莊,都插著紅旗。有這樣一組數字:幾年工夫,畢世祥跑遍了甘孜州15.3萬平方公里的18個縣325個鄉鎮,年均深入基層5個月以上,年均行程8萬公里。
   令人慨嘆的還有另一組數字:據不完全統計,2008年至今,甘孜州因公死亡人員達101人,其中89人為政府公職人員和鄉村幹部,有45人因車禍喪生。
   多年以前,畢世祥就遭遇過兩次車禍。一次是他任康定師專團委書記時,那次車禍給他頭上撞出一個疤,還落下了頭疼的病根。另一次是他當甘孜州外貿局副局長時,從成都出差返回,結果撞到電線桿上側翻到河邊,他受了輕傷。
  他不是“鐵人”
   他有攻剋難關的意志,將優秀的藏民族文化融入中華文化“走出去”
   但畢世祥也不是“鐵人”。
   2010年年初,畢世祥做了膽結石手術。術後剛15天,雅江縣發生森林火災。時任副州長兼州森林防火指揮長的畢世祥隨即趕到現場,指揮滅火。
   2月13日是除夕夜,另一處森林又發生林火。整個20多天,畢世祥都在兩個火場奔波,以至於手術炎症後來常發,膽舒膠囊成了“隨身寶”。有一次,畢世祥又到白玉縣走基層,當晚途經甘孜縣。隨行工作人員曠偉發現他好像不太舒服,找來醫生一量血壓,好家伙,“高壓180,低壓110!”醫生建議他休息一天,可他不聽勸,第二天一早又出發了。
   他不是“鐵人”,但他有攻剋難關的意志。中共甘孜州委宣傳部編寫的《雪山永遠銘記 畢世祥同志先進事跡學習讀本》,記載了他做的一些事——
   20餘次深入到聯繫點白玉縣河坡鄉先鋒村,為河坡鄉爭取學校人口飲水工程建設資金60萬元;為河坡鄉小學爭取到20萬元中央彩票公益金,建設少年宮;幫助協調資金100萬餘元,修橋鋪路。
   他的同鄉丹增回憶,2011年,畢世祥就任宣傳部長,有一次向丹增瞭解基層文化建設。畢世祥說,農牧區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滯後,在一些邊遠農牧區,農牧民對黨委政府的政策聲音,看不到、聽不到,看不懂、聽不懂。
   另一方面,甘孜藏族擁有深厚的民族歌舞文化資源,甘孜人“會說話就會唱歌、會走路就會跳舞”。如何讓文藝吸收民間養分,又回饋基層,這是道難題。
   畢世祥率領州民族歌舞團赴斯洛文尼亞、保加利亞舉辦2013年歡樂春節演出,轟動一時。
   不僅如此,畢世祥提出文化惠民方案,“不能走出去的高質量,送下去的‘水垮垮’。”要用三年時間,群眾文藝覆蓋全州鄉村。
   白玉縣沙馬鄉原鄉長呷擁記得,有一年,畢世祥下鄉,聽了幾句她的介紹,說,你講得不清楚,還是我去村裡瞭解情況吧。他進了一戶農家,自我介紹說,我是宣傳部長,不是經貿局長,沒有項目資金,只能給你精神食糧。他其實會說藏語,這次卻用漢語說完,讓呷擁翻譯成藏語。
   30來歲的女鄉長蒙了,繞了半天沒說明白。畢世祥接過話頭,對牧民說,下次來,我送你一臺收音機,多聽聽政策。
  他把愛都給了誰
   “父親有他的堅持,這是他的精神,也是一種深沉的愛”
   一年有200多天在外出差,甚至連八旬老母親也難得有幾次探望。妹妹畢玉回想,母親見哥哥的最後一面,是在2013年8月。
   同事陳段戀記得,有次出差途經丹巴,他以為畢世祥會在母親家住一晚。車過家門,畢玉攙扶著老太太,已經在樓下等著了。畢世祥下車說了幾句話,前後不到五分鐘就上了車,說,回康定吧。
   陳段戀說,你好久沒回家咯,要麼就在丹巴住一宿吧。畢世祥把頭扭過去,還是回去吧,明早還有工作。車裡就沉默了。
   其實,老母親已到腎癌晚期,可再怎麼疼,也從來不讓家人告訴他。前幾天有個晚上,母親說,“我怎麼老覺得你哥哥還在,好像又去哪兒出差了。”畢玉忍住哭腔,輕聲安慰媽媽,你咋樣輕鬆就咋樣想吧。
   畢世祥大畢玉9歲。畢玉聽說,人死了,永遠活在心中,不能理解那是個啥感受。現在,她好像懂了。
   她只是遺憾,最近這些年,一家人幾乎沒有一張合影。這也是大嫂許惠明的遺憾。
   2014年3月21日。康定,畢世祥的家。許惠明向記者展示丈夫發給她的手機短信——2013年11月7日晚9時,出差在外的畢世祥問她:“你在乾什麼?”許:“我在看電視。你是在想我嗎?”畢:“你咋這麼聰明。”許:“我也是。”畢:“好幸福。”
   許惠明和畢世祥結婚27年,當年流行旅行結婚,他們到過北京、西安。如今少來夫妻老來伴。她也抱怨過他,工作比命重要嗎,他也只是笑一下。
   念著念著,許惠明淚就下來了。短信翻到最後:2013年12月15日下午5時16分,畢世祥回到家中,給正在成都出差的許惠明發去一條短信:“冰冷,很不習慣。”
   許惠明當時心裡很不安。“他從來不這樣發短信的,可最後的信息就是這樣……”
   在兒子畢達眼裡,父親是個嚴厲的形象。大學畢業那年,父親問他,想找個什麼工作。畢達脫口而出,找個工資高的,又說,好多同學家裡都給聯繫了工作,你也動動關係幫幫兒子嘛。“我哪知道他是給我挖陷阱,想教育我!”
   只見畢世祥“臉一垮”,找工作就得靠自己,自己的路自己走才算真本事。
   畢達一度很生氣,硬是以筆試、面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省林業廳成為森林警察。直到父親去世,畢達“才開始理解他”。
   “父親有他的堅持,這是他的精神,也是一種深沉的愛。”
  他還活著,活在人們的口碑里
  丹巴縣城那麼多人自發送葬,可以看出他的為人
   畢世祥殉職後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、劉雲山、張高麗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奇葆做出批示。俞正聲說,“畢世祥同志在嚴寒、缺氧情況下,堅持藏區工作30年,為藏區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。他愛國、愛黨、愛民的奉獻精神,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。”
   2014年年初,四川省委追授畢世祥為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優秀黨員幹部”,是新時期少數民族黨員幹部的傑出代表,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群眾路線的優秀楷模。
   早在2012年6月,甘孜推行舉全州之力推進群眾工作全覆蓋活動,畢世祥結對幫扶了福利院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女生仁真翁姆。他高興極了,對妻子說,我們有了個兒子,想不到又有了個漂亮的女兒。
   他下到石渠縣基層,瞭解到牧民送子女上學的少,稍微大點的孩子去放牛、挖蟲草。他鑽到牧民家裡問大家,最好的蟲草在哪裡。
   有人說在很高的山上。畢世祥說,不在山上,在課堂上,在書本中,在老師講授的知識里。挖蟲草靠天吃飯,只會越來越少,而知識的能量是無限的。
   2013年12月19日,丹巴縣城沙子壩。這一天是畢世祥安葬的日子,整個縣城的人幾乎都來送他。
   他的老同學周華康也在送葬的人群中。“他就是這樣一個幹部,‘上去紅頂子,下去叫花子’,丹巴人自發送葬,可以看出他的為人。”
   周華康和畢世祥是發小,可前幾年關係差點崩了。周的兒子大學畢業沒工作,想托畢世祥幫忙。周華康說,只有千年的衙門,沒有千年的官。你有權不用,過期作廢。畢世祥聽了也不惱,笑著鼓勵娃自己考。
   “他就是這麼正。”中共甘孜州委書記胡昌升說,每次開常委會,他不是你好我好,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。
   州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婧,一次見到過畢世祥跟下屬陳段戀合打一把傘,卻是畢世祥舉著的。她開玩笑說:你小伙子有膽量啊,讓一個副廳級領導給你撐傘。陳段戀個頭不高,說,畢部長大個子嘛,這是經常有的事啊。
   老友陳代康說,畢世祥不是沒“缺點”,他脾氣直,說話不會拐彎,“這是缺點呢,還是優點?”
   有人記得玉樹地震石渠縣遭災後,他的一次發火。得知援建建材還沒運到,前期部署的工作還未完成,畢世祥指著鄉長說了狠話:群眾還在帳篷里生活,還在冰冷的土地上打滾,住房子還遙遙無期。過幾天我再來,如果還沒起色,你要拿話來講。
   畢世祥當著所有人的面,“教訓”這名鄉幹部——“你要記住,老百姓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。”或許,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最響亮的一句話。  (原標題:畢世祥是我們整個村子的親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p16dpro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